当1936年凯恩斯的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出版,对后来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乃至于至今其改进型依旧是各大经济体救市的重要理论支撑,其核心观点是,当储蓄不能进一步投资到工厂和设备时就会造成经济衰退,人们倾向于储蓄而非投资消费,那么就是经济衰退之时,并认为政府应该干预经济,即人们开始缩减开支的时候,政府应该扩大支出增加赤字来维持经济热度,等平稳度过危机,企业和人们的收入增加,意味着税收增加来降低赤字,那么哪些政策可以被理解为凯恩斯主义的救市政策?
1)扩大基础建设
即政府部门主导基础建设的开支,增加赤字来增加就业岗位,类似于以工代赈,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上去了,居民的收入上去了,可以用于提高生活质量,消费又创造了企业利润,企业看到利润才会增加投资和扩大就业,转出通缩螺旋,避免传统的经济危机和萧条。这里面还有个乘数效应,增加一个人的收入,这些人增加了支出又变成另一些人的收入,另一些人又会增加支出变成更多人的收入,这种政府的赤字会变成更多人的收入和支出,收入支出又增加经济热度和企业的预期利润,进一步增加了投入和就业。这个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理想模型,至于现实执行中存在的问题,我们后边再讨论。
2)降低税收
降低税收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,省的就是赚的,相当于直接让利给企业增加预期利润,直接发钱给居民增加消费,同样有助于上段中关于支出乘数的建立。所以你会看到,多数经济体都会在困难时期政府让利,减税降费,增加国债发行,以维持经济的热度。
3)直接发钱、发消费劵
相比于减税降费,这种直接发钱更直接,不增加收入的情况下鼓吹扩大内需是不可靠的,没有收入怎么可能增加支出能力和意愿,所以以工代赈逐渐也演化出更激进的直接发钱。当然经济运作必然要考虑钱从哪来的问题,这时就回到了凯恩斯主义的最初设想的方式之一:政府应该扩大支出增加赤字来维持经济热度,期待创造出支出乘数来阻碍经济下行。
4)增加基本社会保障支出
人们的储蓄习惯和防风险意识取决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,任何意外都可能需要大量的储蓄兜底,回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谁退的描述:当储蓄不能进一步投资到工厂和设备时就会造成经济衰退,人们倾向于储蓄而非投资消费,那么就是经济衰退之时。如何让居民敢于消费,除了增加支出以外,必然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,以消除人们在消费上的担忧。
小结起来,凯恩斯主义是一种阻碍市场自发陷入危机的一种方式,本意是让政府在经济周期中扮演强而有力的角色,尤其是在增加支出上,政府部门要更加主动的在危机中承担赤字,弥补企业和居民支出的缺口,建立支出乘数防止经济下行。理想是很丰满的,但现实执行中却有诸多问题,比如信贷扩张导致的资产泡沫,救市货币流向极少数群体等等问题,将在下篇中讨论。